close

探討「教育機會均等」,我認為很大的一部份就是在探討如何讓成績中後段、中下階層家庭的孩子如何擁有不輸在起跑點的能力。2002年,台大經濟系駱明慶教授研究指出:臺灣大學的學生多來自高社經地位的家庭(剛好這次上課時老師也提到了這篇報導)上網搜尋相關資料發現,在當年這份研究結果受到輿論嘩然,也使得教育機會議題更加為人所重視。雖然近幾年來陸續採取多元的入學方案,如繁星計畫,但直至2014年,臺大學生的學生來源仍就是以高社經地位家庭占多數。

 
從上述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推測「貧窮與家庭結構會對弱勢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似乎家庭的社經地位幾乎可以確定兒童未來的學習成就;透過心理學的研究指出證實家庭結構會對兒童的學習產生影響,但這僅限於學齡前,會影響學齡後的兒童學習最大的原因是來自於學校。因此,如何讓學生在學校學習時獲得成功的經驗,以及獲得適合他的學習是促使教育機會均等成功的重要策略,身為一位教師則必須具備教師專業,體認到自己的言行舉止若有些許的偏見都可能低成就的學生產生巨大的誤導。
 
課堂上,老師以「補救教學」為例,補救教學的實施是為了要讓低成就的學生可以在課業上獲得改善,然而在實施的過程中,部分的老師在補救教學中多以作業指導為教學內容,並沒有針對學生的學習困難作教學策略的改善,是以學生或許可以完成課本中的題目,但卻無法內化到內在的基模,以致於這樣的「補救教學」並未真正補救到他們所需的能力,這也就形成了教育機會不均等的現象。
 
綜上所述,要達到教育機會均等「教師的角色與專業性」是十分重要的,因為老師最重要的功能是運用各種積極有效的行為幫助學生學習,並且運用各種彈性的教學方法,選擇最適合學生的鼓勵與動力。透過這堂課,我也重新省思了自己過往的教學,以及思索自己未來的教學立場,我想身為一位教師惟有透過不斷的自省、學習,同時要接觸各種新的教育知識,將之內化,轉化應用於自己的學生身上,如此才能夠幫助每一位學生以最適合他們的樣貌成長茁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TP1031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